农业农村部:重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挂图(非洲猪瘟)
发布时间:2018-08-26文章来源:贵州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作者:农业农村部兽医局阅读:235
非洲猪瘟(简称ASF)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,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。
历史与分布
1921年,东非国家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。之后,于1957年传入欧洲,1971年传入美洲,2007年,首次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,迅速传入俄罗斯,并在高加索地区定殖。2012年,传入乌克兰,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。2014年传入波兰、立陶宛、拉脱维亚、爱沙尼亚,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,2017年传入捷克,罗马尼亚。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。
危害
1.引起猪发病死亡。一旦发病,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%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。
2.非洲猪瘟不感染人。
流行病学
◆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。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。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。
◆ 传播方式
非洲猪瘟在猪—野猪—蜱—猪间传播
非洲猪瘟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
临床症状
潜伏期5~19天。严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后2~10天死亡。 依临床症状程度不同,可分为超急性型、急性型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。 超急性型:无症状突然死亡。
急性型:体温升高至42℃,沉郁,厌食,耳、四肢、腹部皮 肤有出血点、发绀。眼、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,呕吐,便秘,粪 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,或腹泻,粪便带血。步态僵直,呼吸 困难,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。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。
急性ASF: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
亚急性型:症状较轻,病死率较低,持续时间较长。体温波动无规律,常大于40.5 ℃。呼吸窘迫,湿咳。关节疼痛、肿胀。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,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病例。
慢性型:呼吸困难,消瘦或发育迟缓,体弱。关节肿胀,局部皮肤溃疡、坏死。通常可存活数月,但很难康复。
各种毒力的毒株均可导致流产:胎儿可能全身水肿; 可能在胎盘、皮肤、心肌或肝脏有瘀血点
剖检病变
脾脏:肿大、易碎、暗红色至黑色
淋巴结,尤其胃、肝、肾各部淋巴结 肿大、出血
肺脏表面出血或有瘀血斑。
诊断
要注意与猪瘟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感染等疫病鉴别诊断。如果免疫过猪瘟的猪无症状突然死亡,或出现步态僵直,呼吸困难,腹泻或便秘,粪便带血,关节肿胀,局部皮肤溃疡、坏死等症状,可怀疑为非洲猪瘟。对可疑病例应采集抗凝血、脾脏、扁桃体、肾脏、淋巴结和血清等样品,低温运送至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(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东大洋岙东南路21号;电话:0532-87839188)。
防控措施
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。
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,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
严禁从有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及其产品
进口猪及其产品的入境运输工具的监督、检查、 登记和消毒,防止运输工具机械传播
对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班、火车、航行船舶的废弃物和泔水等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
加强养猪场(户)防疫监管,提 高生物安全水平
防止猪接触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、肉制品、器械等
远离野猪,防止被蜱等吸血昆虫叮咬
加强疫情监测,早期识别传染源
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
一旦发生疫情,立即采取措施,严防疫情扩散
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兽医局
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编绘
中国农业出版社 制作